欢迎访问【《青年文学家》】 今天是
《青年文学家》
您现在的位置:杂志首页 >> 往期目录 >> 正文
往期目录

《青年文学家》2020年17期

 浏览:18次
  • 《青年文学家》2020年17期

     卷首语

    光燕子;1原创文学
    一滴酒滴在酒里的声音(外六首)韦秀观;1-2
    姜东儒诗集(三)姜东儒;3
    熟悉的事物越来越少(外一首)陆璐;4
    祝你(外两首)木那尔·木哈什;5
    采桑子——星城秋雨(外一首)王超凡;6
    致少年(外四首)禹真;7
    梨花白(外四首)周长文;8
    金叶黄肖陆有;9-10
    北野武眼中的真相江雨露;11
    一天马赫;12
    九年前的那抹灰谢凌;13
    捉蛇佬褚福海;14
    哥俩好王伟伟;15+17文学评论_现当代文学
    民俗文化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体现探析何梅芳;16-17
    论《阿Q正传》的艺术特色张钰涵;18
    论格非《迷舟》艺术魅力张雪;19+21
    试论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成卓华;20-21
    新疆现代游记文学中的南疆形象陈淑霞;屈玉丽;22-23
    中西方思想交融下“武松杀嫂”故事的重述与颠覆——论《潘金莲之前世今生》改写邓紫瑶;24-25
    礼貌原则视角下女性委婉的使用——以《倾城之恋》为例冯圆媛;26-27
    浅谈文学解读中的“度”李宇恒;28-29
    翻译文学作品在外译时的问题与挑战——以《师傅越来越幽默》和《酒国》葛译为例张效增;檀斌林;30-31
    朱西甯小说中的时空关系研究——以巴赫金时空体理论为中心赵诗奇;32-33
    迟子建散文中的温情书写邓宇甯;34-36
    《荒人手记》中的色彩描写探析田毓;37-39
    后非非诗歌的特点研究刘怡君;40-43文学评论_古典文学
    《诗经》叙事诗与汉乐府叙事诗的比较赵容慧;44-45+47
    悲歌一曲——读李贺《老夫采玉歌》陈培霞;46-47
    浅析《亚鲁王》“程式化”的叙事特质何婷;48+50
    浅谈文学鉴赏中的“知人论世”王美龄;49-50
    精神生态视域下美国精神与魏晋风度之比较——以《白鲸》与《世说新语》为例纪思佳;51-52
    从中古释《诗》看中国古代文学功用观——以《关雎》为例王广鹏;53-54
    释“尽善尽美”王腾腾;55-56
    从赋、比、兴到兴、比、赋——钟嵘《诗品》“诗三义”考周怡;57-58
    苏东坡在黄州的千秋功业——以其诗文、禅学思想对古代日本的影响为中心范文娟;59-60
    成人不自在,自在不成人——《西游记》自由与秩序主题的再诠释何江波;61-62
    论“郑声”非《诗经·郑风》李胜楠;63-64
    中国古典散文的三境读法马经义;65-66
    浅析《海上花列传》中妓女与狎客的交往心态马睿旋;67-68
    《声声慢》两译文对比分析乔程;69-70
    从《论语》中看孔子的修辞观石佳豪;71-72
    论庄子自然观对李白的影响宋艾蒙;73-74
    《红楼梦》菜名的英译规律研究张艳萍;张伟平;75-76
    孟子“知言”美学价值研究刘峰;77-79
    论刘禹锡贬谪诗的乐观精神王蕴;80-82
    论美猴王的精神之美周光耀;83-85文学评论_外国文学
    从存在主义视域解读《罪与罚》胡曾莉;86-87+89
    论毛姆笔下的食莲者和逐梦者冯芸;88-89
    从“会话含义”理论解读凯特·肖邦《觉醒》中的两性关系龚娜;90-91+93
    浅析《等待》中的叙事节奏李雨其;92-93
    《舞姬》双重人格论——真与假的博弈袁文斓;阿莉塔;94-95+98
    通过诗歌重译现象解读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思想——以诗歌I Am Afraid英译中为例张瑾;段钨金;96-98
    《傲慢与偏见》中对话的语气系统分析范兴萌;99-100
    论《野草在歌唱》中玛丽的自我分化林雨慧;101-102
    文化适应视角下小说《无声告白》中詹姆斯·李的文化认同解读罗南南;103-104
    从《阿拉比》与《了不起的盖茨比》看理想的幻灭苏靖雯;105-106
    辛西娅·欧芝克流散小说中的身份流变——以《大披肩》《微光闪烁世界的继承者》为例童丽娟;107-108
    从儿童审美看安房直子作品的语言特色姚颖;109-110
    《远大前程》中的图形-背景认知解读赵成露;111-112
    “心灵隔膜”主题的语言文化场分析——以《苦恼》、《哀伤》和《渴睡》中的“小人物”为例郑密密;113-114
    城市灾害文学《方丈记》中的人生教训曹嘉伟;115-116
    《樱桃园》中的象征因素郭玲玲;117-118
    《绿厦》阿贝尔人物形象分析韩海燕;毛必辉;119-120
    从小说《樱桃》浅谈太宰治的文学魅力黄文婕;121-122
    《中国新文学大系》中意大利文学汉译书目研究佘梦颖;孙晓萌;王敏;123-124
    逃离·抉择与重生——对《移居北方的时节》的一种拉康式解读孙梦崎;125-126
    选择与责任:《北迁季节》_①中的存在主义杨旭云;127-128
    谷崎润一郎的“蜘蛛”张诗芸;129-130
    视觉诗in-Just译文简析——以邹仲之译本为例张晓涵;131-132
    爱伦·坡《丽姬娅》中人物的戏仿解读周远;133-134
    从《简·爱》的两个中译本对比分析翻译中的性别意识刘莹莹;135-137
    《木麻黄树》中的殖民话语彭自平;吕秀梅;138-140
    诗歌分析新思维——加斯帕罗夫统计学诗歌分析法探析田佳宁;141-144
   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苔丝的悲剧命运冯翠娥;145
    《中德晨昏四季杂咏》——用新批评方法进行诗歌分析韦文琦;146
    欧·亨利小说《最后的常春藤叶》中的人性探析吴敏玲;147
    浅析夏目漱石《我是猫》中猫的形象谢灵兰;148
    《灿烂千阳》中的“影身人物”分析杨瑶;149文学评论_影视文学
    浅析影视传媒的文化传播功能何竞;150
    顺应论视角下跨文化冲突语用分析——以法国电影《岳父岳母真难当》为例程娟娟;151-153+155
    在万籁俱寂中叙说生命——浅析当代伊朗电影的声音语言穆昕;154-155
    《床上的爱丽斯》的女性主义解读龚虹月;156-157
    美国非裔戏剧研究在中国——以苏珊·洛里·帕克斯研究为例刘淑君;158-159
    从后殖民视角解析《苏伊士之东》里黛西的身份建构历程吕秀梅;彭自平;160-161
    《草房子》影评王梦娜;162-163
    论《麦克白》的悲剧性卢博文;164文化长廊
    从共时角度看构式“不+x”类短语词汇化研究刘倩;165
    中介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启示孟元元;166-167+170
    图表法思维下对中国土性社会的凝视——对费孝通先生系列书目的浅析聂书昕;168-170
    论区域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问题姚绍将;171-172
    浅析中英谚语的异同点原豆豆;173-174
    英汉应用语言学实证性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胡劲芳;175-176
    中日服饰文化的差异及融合——以日本和服与中国汉服为例姜宇晗;尹凤先;177-178
    边境旅游景区公示语汉英翻译现状与对策研究——以崇左市为例蒋曙美;邓英凤;179-180
    张大千山水画的精神思想研究金爱晖;181-182
   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公共礼仪中的体现马白;183-184
    并非所有快乐都是善——来自柏拉图的解读王晓玲;陈明锟;185-186
    试论固始方言“很vp”结构许佳佳;187-188
    “做人不要太+N”修辞构式探析姚彦伶;189-190
    从《语言自迩集》看清末北京话反复问句的语言特征罗雅丹;191-193
    中俄谚语中“金钱”观念的对比分析钟月;194-196
    《荆棘之路》谢兆雨;2
    《匠人精神》刘昕昊;2
    《循》李晨曦;2
    《燃》徐欢;2
    《共享时代》李慧允;2
    《静契虚怀联》张晓娜;2
    图片197-198
     

    发布日期:2020-09-11